软科学

Soft Science

专栏:数字化转型

  • 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调节作用

    刘光富;严韵;刘嫣然;

    基于合法性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研发能力的中介效应影响绿色创新的内在机理,构建带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并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将削弱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正向影响。(2)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将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研发能力的正向影响,并正向调节研发能力的中介作用。(3)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对绿色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具有显著异质性。其中,在知识产权保护较强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研发能力有正向调节作用;非高技术企业受知识产权保护调节作用影响更大;仅在受融资约束强的行业内,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研发与绿色创新具有显著影响。

    2025年07期 v.39;No.307 1-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4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绩效期望落差能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吗?——理论机制与微观证据

    王熹;王利;刘国枝;

    基于企业行为理论,选取2014—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绩效期望落差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绩效期望落差正向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动态能力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绩效期望落差通过提高动态能力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冗余资源正向调节绩效期望落差与动态能力的关系。异质性分析发现,绩效期望落差对落差持久度较低、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更加明显。

    2025年07期 v.39;No.307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18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工作场所数字化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自主性动机和职业敏捷性的作用

    欧阳晨慧;朱永跃;

    从行动者视角出发,聚焦工作场所数字化场景下员工的心理体验,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构建工作场所数字化作用于员工创造力的理论模型,探讨员工创造力的自塑过程。结合多时点问卷调查(研究一)和情景实验(研究二)的结果发现:工作场所数字化通过激发员工自主性动机,有助于促进员工创造力;员工职业敏捷性在工作场所数字化与员工创造力的正相关关系中起着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地,职业敏捷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员工自主性动机进行中介传导。

    2025年07期 v.39;No.307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1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智慧城市政策与区域数字创新能力: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梅燕;马振宁;

    采用多期DID模型与QCA方法探讨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区域数字创新能力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推动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政策效应呈现倒U特征;数字环境与创新资源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二者耦合协调性的提高有助于放大政策效应;而城市数字创新能力的提升可通过建立数字优势、建立知识优势及其协同发展得以实现。

    2025年07期 v.39;No.307 22-2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1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区域发展

  • 城市灾后科技发展抗风险能力研究——以地震为例

    宋晓萌;黄加顺;

    选取中国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地震灾害作为切入点,构建准自然实验模型,在宏观的时间尺度上对城市灾后重建与科技发展的抗风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城市级别的科技发展抗风险能力变量,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其影响关系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地震的发生会显著提升灾后地区的科技抗风险能力,影响机制来源于灾后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重建,影响结果在产业结构、科技投入、教育资源3个维度存在异质性。

    2025年07期 v.39;No.307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网络视角下“共轭环流”的价值链地位攀升研究——以成渝地区为例

    郑远芳;曾庆均;

    测算并考察了成渝地区“共轭环流”的客观事实,探究了成渝地区“共轭环流”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成渝地区在“共轭环流”中发挥正向枢纽作用。成渝地区“共轭环流”网络枢纽地位显著促进价值链地位提升。(2)在“共轭环流”技术进步显著促进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前提下,成渝地区在供给侧强化了技术进步促进西部地区价值链地位攀升。(3)从“共轭环流”互动机制来看,成渝地区在供给侧强化了西部地区价值链地位攀升效应,成渝地区在需求侧强化了东中西部地区价值链地位攀升效应,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更明显。

    2025年07期 v.39;No.307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开发区“以升促建”如何影响城市创新创业质量?

    连欣燕;何骏;

    基于省级开发区升格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探索省级开发区升格政策对城市创新创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开发区升格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创业质量,这一结果经过多个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机制分析发现,开发区升格政策通过推动金融发展、促进企业集聚来提升城市创新创业质量。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省级开发区升格政策对高等级城市、东部城市、中部城市、成熟型开发区、大规模开发区的城市创新创业质量呈现显著促进效应,但对一般等级城市、西部城市、成长型开发区和小规模开发区的城市创新创业质量不显著。此外,开发区升格政策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创新创业质量的促进效果大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25年07期 v.39;No.307 50-5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1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效应研究

    姜浩;邓峰;

    借助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新能源示范城市对减污降碳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新能源示范城市显著促进了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法、非随机性讨论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新能源示范城市能够通过减少能源使用、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实现能耗“双控”,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方向演进促进产业升级,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量质齐升”激发绿色活力,进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3)进一步分析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能够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收益。此外,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城市以及高政府环保关注度的城市中,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减污降碳政策效果更强。(4)空间效应检验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城市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空间溢出边界为700千米。

    2025年07期 v.39;No.307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27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战略与决策

  • 逐绿向新行: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与企业污染减排

    龚家;吴振磊;

    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对企业污染减排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污染排放,该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能够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倒逼企业加大治理投资强度以及提升企业能源使用效率促进污染减排。异质性研究发现,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对国有企业、技术更迭速度较快行业和污染排放强度较大企业的减污效果更好。

    2025年07期 v.39;No.307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专精特新政策与中小企业创新——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岳中刚;刘珂冰;

    以“专精特新”资质认定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创业板上市企业,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专精特新”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该政策显著提高了中小企业创新水平,并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检验表明,该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的赋能作用在行政等级较低、企业规模较小以及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样本中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该政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风险承担以及增加政府补贴与税收返还三条途径影响中小企业创新。

    2025年07期 v.39;No.307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3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技术创新与管理

  •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何以提升地区碳排放效率?——基于中国274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易兰;田明甫;邹凡;闫帅;

    基于2006—2022年274个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CCR和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样本城市每年的碳排放效率,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对地区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显著提升了地区碳排放效率。(2)机制分析发现,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通过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和能源消费拉动两个渠道提高地区碳排放效率。(3)技术异质性分析发现,以三电系统(电池、电驱、电控)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电池技术创新对于地区碳排放效率提升最为明显,而电驱动技术和电控技术的提升作用不明显。(4)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低占有率城市和具有配套企业的城市中,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

    2025年07期 v.39;No.307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2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资源承诺、知识管理能力与责任式创新——柔性惯例复制的调节作用

    田虹;李东航;

    基于资源和能力视角,探讨资源承诺作为责任式创新可能的前因之一的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研究发现,资源承诺显著促进企业的责任式创新行为,且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知识管理能力进行中介的。此外,柔性惯例复制能够增强知识管理能力对责任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同时又正向增强知识管理能力在资源承诺与责任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

    2025年07期 v.39;No.307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1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企业管理

  • 绩效期望顺差对企业创新活跃度的影响研究——管理者风险特质与竞争威胁的调节效应

    段云龙;蒲兴山;

    选取201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绩效期望顺差对企业创新活跃度的作用影响及其边界条件。结果表明:(1)绩效期望顺差与企业创新活跃度呈倒U型关系;(2)管理者风险特质通过增强管理者的信心和财富预期,进而对绩效期望顺差与企业创新活跃度之间的关系起强化作用;(3)竞争威胁通过分散企业资源和精力、迫于生存压力降低冒险动机和信心,进而对绩效期望顺差与企业创新活跃度之间的倒U型关系起弱化作用。

    2025年07期 v.39;No.307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10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企业绿色投资结构同群效应与碳生产率——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潘仙友;王烜;袁格;

    以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构建同群效应网络模型并量化同群效应外部特征,结果发现:绿色投资结构存在同群效应;目标企业通过学习同群企业资本化的绿色投资决策,对提升碳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因企业产权性质和规模存在差异,同群效应对不同企业碳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具有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同群效应显著提高了非国有企业、小型企业的碳生产率。此外,以行业绿色投资结构和碳生产率领先型企业为对象的学习型和竞争型同群效应均显著提升了目标企业的碳生产率。

    2025年07期 v.39;No.307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10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企业绿色转型风险及对冲机制研究

    李健;郭一达;王晓祺;

    基于2013—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企业绿色转型风险及对冲机制。结果发现:(1)企业绿色转型存在风险。其内在机理是,绿色转型加剧企业融资约束,进而引发代理成本,从而增强绿色转型风险。(2)当前的政府补贴制度设计以及市场竞争环境,在缓解企业绿色转型风险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3)当前的绿色金融体系以及企业管理层持股制度设计,难以缓解企业绿色转型风险。由此提出,亟需优化相关政策工具,由政府引导转向市场主导,由事后的外部治理转向事前的内部治理。

    2025年07期 v.39;No.307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科学理论与方法

  • 直播情境下虚拟社群组织氛围对社群成员打赏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态度功能中介模型的解释

    孟韬;姜妍慧;

    基于“SOR”模型和态度功能理论,从直播社群的支持性和控制性氛围入手,对305位社群成员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支持性氛围与打赏行为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而控制性氛围与打赏行为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2)社群成员的态度功能(社会性功能和情感性功能)对打赏行为具有正向影响;(3)两种态度功能都在支持性氛围与打赏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4)情感性功能态度在控制性氛围与打赏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由此提出,管理者应优化社群氛围,适度控制以维持秩序,激发成员情感态度,从而推动社群价值转化。

    2025年07期 v.39;No.307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1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考虑非升即走的两阶段契约设计

    李大海;丁涛;王欢;李阳;梁樑;

    基于信息不对称环境,研究预聘期的最佳考核标准和最佳预聘时长。结果发现:首先,最佳考核标准为产出的平均值,最佳预聘期为0.87/r与贴现率r成反比。其次,证明了非升即走制在促进代理人努力和增加委托人收益方面的有效性。该制度可以在预聘期内不提供任何激励的情况下,促使代理人付出努力。最后,利用比较静态分析对非升即走制和经典薪酬激励制进行对比,证明了部分情况下非升即走制能够给委托人带来极大的收益,超过了经典“基础+绩效薪酬”制下的最优结果。该结论也印证了该制度给代理人群体带来了身心上的巨大压力。

    2025年07期 v.39;No.307 13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投稿格式要求

    <正>为适应信息化需要,方便期刊文章的统计、评价、检索、查询和著作权管理,根据国家关于学术期刊的要求,《软科学》杂志将对投稿的各项要素进行规范,具体要求如下:一、篇首格式1.文章题目(居中)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地区及邮编(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相隔;若工作单位不同,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用分号相隔)

    2025年07期 v.39;No.307 145-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重要声明

    <正>鉴于有部分非法网站假冒本刊网站诱导作者投稿,从中非法获利,我们郑重声明:本刊的官方网站仅为软科学采编平台(ruankexue. cbpt. cnki. net),编辑部邮箱为ruankexue@yeah. net和ruankexue@sina. com,本刊从未委托任何机构、单位和个人约稿、征稿和组稿。敬请广大作者、读者提高警惕,如有不明事宜请直接与编辑部联系(028-85221835)。凡发现有冒用我刊名义从事非法活动的,请及时通知我们。对于一切侵害我刊的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025年07期 v.39;No.307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软科学》杂志 欢迎订阅 欢迎赐稿

    <正>《软科学》杂志创刊于1987年,是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管、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自创刊以来,本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多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A类学术期刊,并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四川省重点资助人文社科期刊。编辑部愿竭尽努力,同关心本刊的作者和读者一道把期刊办得更好、更具特色。

    2025年07期 v.39;No.307 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